人們常說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什么時候長江也變得江水渾黃?在ITS長江計劃考察隊到長江中上游時,看的不少地方的景象是黃沙淤積,濁浪翻滾,甚至聽到這滔滔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的斷言!
(通天河)
長江不會變成第二條黃河
長江水量豐沛,每年輸沙總量十分可觀,在世界大河中僅次于黃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恒河,居第四位。在許多河段,都可看到江水席卷著泥沙奔流而出的壯觀場面。那么長江真的會變成第二條黃河嗎?
答案是:NO。
宜昌水文站作為長江上游控制站,是長江干流現有測站中輸沙量最高的測站。長江進入江漢平原后,因部分泥沙分流進入洞庭湖沉積,長江的輸沙量就逐漸減少。因此長江泥沙總量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沒有出現明顯增減趨勢,中下游泥沙進出基本平衡。
(長江第一灣)
長江正源金沙江從北向南流至云南石鼓,轉向180多度,在此形成萬里長江第一灣。長江第一灣的形成原因到現在仍然是一個懸而未解、仍在爭論研究的問題:
河流襲奪說:又稱河流搶水。金沙江上游的漾濞江發育于寬谷和寬谷中的大量湖泊,谷底與兩旁山頂高差大,河流橫切峽谷,使其支流的侵蝕現象強烈,奪取相鄰水流遷移形成襲奪。
構造適應說:金沙江河谷發育有七級階地,這些河流階地在第一灣上下游連續分布,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河道變遷,因此長江第一灣是河谷地貌對構造自然適應的產物。
這里江面寬闊,水勢緩和,雖然攜泥沙而來,卻在周邊形成良田,且利于灌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江中的泥沙從哪里來?
長江的泥沙主要來源于上游山地丘陵區,上游流域內地表受侵蝕,河床泥沙主要來自基巖或風化巖體碎屑。上游的強產沙區面積約占上游流域面積的7%,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渡口以下、岷江下游、大渡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等。黃河自青海流出后進入黃土高原,這里自然環境惡劣,地面缺乏植被的保護,加上這里的土質疏松,一遇大雨就會有大量泥沙進入河流。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
黃河歷來有一擔河水六斗泥的說法,每年輸入海洋的泥沙達16億噸,長江的年平均輸沙量約為黃河的三分之一,含沙量約為黃河的3.2%,盡管長江輸沙量很可觀,但永遠不會變成“石水六斗泥”的黃河。
盡管長江泥沙尚無明顯增長的趨勢,人們還是應努力保護和發展流域內的天然植被,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對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上游等高沙河流進行重點治理,把長江的泥沙和淤積現象減少到最低限度。
長江來到入海口,由于海水倒灌,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在下游河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就是崇明島,這大概是長江泥沙為人類帶來的好處之一。
母親河之爭
長江全長6397千米,黃河全長5464公里,分別是世界第三和第五大長河。他們同樣流經高原、山脈、丘陵、平原,滋養了各種動植物,形成的沖積平原和肥沃土壤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被江河沿岸的人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同樣發源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就在長江和黃河邊繁衍生息。早在遠古時期,數千里的黃河流域由于氣候溫和,水文條件優越,有利于農作物上漲,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來的西漢、東漢、隋、唐、北宋等幾個強大的統一王朝,核心地區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可以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巫山猿人和元謀猿人,也可證明長江流域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長江中下游發現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都顯現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而形成了多中心論。
總體而言,從文明產生的角度來看,黃河流域文明產生的時間早、規模大、影響深遠,是長江流域文明所不及的。
延伸閱讀·變色長江
行走期間,ITS長江計劃考察隊親眼見到了長江“渾水與清水相接”的情景。在ITS長江計劃行走歷程中,香格里拉的長江大拐彎、重慶長江和鄱陽湖都是雙重性格的淘氣包,明明可以靠美景的,偏偏要靠“變顏色”來奪取眼球。
(在重慶,長江與嘉陵江匯合)
每到汛期,重慶朝天門港的嘉陵江、長江交匯處江水呈現一清一渾,涇渭分明。初來乍到的ITS長江計劃考察隊隊員們不由自主地發出驚嘆之聲。但對于重慶市民來說并非一件新鮮事,偶爾大人帶著小孩來到此地嬉戲,用歡樂的方式迎接著“變顏色”的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