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明的萌芽大多源自江河湖海之間。兩河新月地帶的蘇美爾、古巴比倫、赫梯、亞述文明,尼羅河畔的古埃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愛琴海的古希臘,當然還有長江黃河流域造就的五千年中華文明。
長江流域因其高度發展的農工商經濟和天然的地理優勢,一度引領著這些朝代科學技術的風云變幻。
徐光啟 幾何學鼻祖+農政學霸
1562年的明朝,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開啟中國幾何學的徐光啟就出生在長江流域松江府的上??h法華匯(今上海徐家匯)。
“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這些現今耳熟能詳的幾何中文術語,都是徐光啟經過一字一句反復推敲,從拉丁文轉譯成中文而流傳至今,正如徐光啟所言“竊百年之后,必人人習之”,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國的莘莘學子們無一不在學校接受幾何學科的教育與理念。
同時,出身農家的徐光啟在丁憂和告老還鄉期間,還寫就了六十卷的《農政全書》,全書涵蓋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等方面,洋洋灑灑50余萬字,其中四卷集中講述了東南地區尤其是太湖的水利、淤淀和湖墾。特別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棉田耕作管理技術,提出“精揀核(選種)、早下種、深根短干、稀稞肥壅”十四字訣。
《農政全書》總結的歷史上各種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仍是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沈括 百科全書《夢溪筆談》
與松江府一衣帶水的浙江杭州,在北宋時期有一位曾被英國化學家李約瑟(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高度贊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寫就了《夢溪筆談》的沈括。
《夢溪筆談》是一部百科全書類的大部頭,我國科學技術史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全書一共26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17個門類,所涉內容上至天文下及地理。
因幼時曾隨父親周游各地,沈括將所見自然地理現象,加之縝密的分析研究,由此可以提出在今天看來也一樣具有很高科學價值的看法。在《夢溪筆談·雁蕩山》中沈括記錄并分析流水的侵蝕作用,所得出的論斷,在西方到了七百年后的1788年才有被稱為“近代地質學之父”的郝登提出類似主張。
同時,沈括還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二十四《雜志一》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最早關于地磁偏角的記載,直到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時才發現地磁偏角,比之沈括晚了四百年。
李冰父子 成就“天府之國”
某種程度上,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史同時是一部防洪治河、灌溉排水的歷史。芍陂、漳水十二渠、靈渠、都江堰、鄭國渠,從春秋戰國直至今日,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止,長江流域也曾涌現過無數能人志士為之奮斗。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與其子在長江支流岷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了成都平原廣大的平民百姓,也是造就“天府之國”的基本條件之一。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在水中放置石人當作水尺,石人的肩與腳就相當于水尺的刻度,水位在腳部以上即可基本滿足灌溉區域的水量需要,而水位超過肩膀的時候,就是該灌溉區域將會出現洪水災害。這也是我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
李冰石人
除此之外,李冰在岷江流域還主持修建了其他水利工程,比如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等。同時,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李冰還修筑了一條連通中原、蜀地與云南的通道,即五尺道。
隨著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文化活力的影響越發明顯,以明代為例,科舉進士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浙江、江蘇、江西,無論是傳統的科舉人才,還是社會的實用人才,都領導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