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南京還是一樣的熱,天上沒有云,能見度很好。迎著陽光走到八卦洲,手里拎著沉甸甸的檢測箱。到了目的地觀望四周,一個老頭站在高處望著我們,起初我并不在意,因為每次檢查都不乏一些好奇的觀眾,好像是在說:“看你們在干嘛。”
夏天的江邊太陽毒辣,好在我們早已習(xí)慣,默默而有序的展開工作。一個聲音打破了沉默,我轉(zhuǎn)頭看到是那個老者,他嚴(yán)肅的站在那里,詢問我們在干什么。我起身面對他,用盡可能易懂的語言為他解釋我們的工作,他卻突然跟我拉起家常來。
圖片來自南京曉莊學(xué)院科學(xué)志愿者
老者原來是江邊的漁民,幾十年來他們在這里生活,男人在船上打漁,女人在家里補網(wǎng),把小魚曬成魚干,大魚賣到集市。有些時候魚少些,家里湊合湊合也都能過去。可是后來,江還是那江,人卻不靠江水吃飯了。年輕人拋棄了古老的營生,到大城市里盼望著出人頭地,留下老人領(lǐng)著小孩。還有遺棄在江邊的漁船,任憑太陽暴曬,蛀蟲撕咬。
有一些人,他們長年以船為家,漂泊在江上,被稱作“連家漁船”。
前兩年東方早報的報道稱,隨著漁業(yè)資源匱乏,水面捕撈的生活越來越艱辛。據(jù)統(tǒng)計,我國內(nèi)陸水域有“連家漁船”7.1萬戶,大部分集中在長江流域。其中荊州段漁民聚集區(qū),約有數(shù)千戶。而在幾次的上岸工程中,部分連家漁船被遺忘。他們期待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早日棄捕上岸。
我們走的時候,他說我們現(xiàn)在這樣做,很好。他好似想說很多,最后還是只有這兩個字。我看見他眼睛里已經(jīng)喪失了年輕人眼里的光亮清澈,我知道這么多年他站在江邊看那江水滾滾而過,眼睛也跟著一起變得渾濁了。
圖片為長江漁民舊照
老者見證了江水和周圍幾十年的變化,沒有人能比他更好的感受這條江給人帶來的恩澤。我們把江水裝到檢測箱里時,感覺自己比起志愿者,更像是守護者,不僅守護著老人的過去,還有子孫后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