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西寧,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地,五千年前就已有文明存在。“長江計劃”考察團隊將這里作為驛站,稍微休整,溯源而上。
2015年4月27日
西寧4月,仍微涼。Intertek天祥集團(ITS)響應南方周末的“長江計劃”組成的考察團隊正式啟程,隊伍將出發前往青藏自治區的玉樹。一點閑暇時間,我們先前往西寧東關大寺——中國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寺里的繁花開了,鮮艷卻不濃烈,不是禮拜時間,只有三兩的信徒坐在一起聊天。
走過去,和他們聊聊長江,黃河,三江源。“我們的青海的水好得很,水源水,直接喝的。”自豪感躍與臉上。
多希望,這樣的自豪感,能在在未來的一個月里常常見到。
明天起的一個月里我們將用文字和鏡頭從陸地上追隨長江這條中國第一大河在國境中蜿蜒行走,完成約6380公里的行程,用影像、文字和檢驗科學活動觀察沿途的江水、城市與人。
西寧是我們的起始城市,這里是華夏文明的另一條母親河——黃河的途徑地,我們在這里略作休整,就將驅車前往玉樹,往北回溯長江的源頭,爾后向南走下高原,隨著蜿蜒的大江東流入海。
長江源頭?本心
當我們到了真正的“長江源”,將看到怎樣的景象?冰川?河流?或者寬廣的母親河會起源于山脈間的一條溪流?在那里,是苦寒之地還是一方凈土?
長江長,秋月春風照碧浪。明代的徐霞客在《江源考》中順著長江而上,走到金沙江,以之為長江之源,清代康熙年間的考察“西海青藏輿圖”中,已經繪出了通天河。北線的長江旅程,將要經過的正是當年“涉萬里,如履階闥”的青藏高原。從玉樹折至格爾木,再前往長江源。
沱沱河是長江正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1986年科考漂流隊的勇士們從唐古拉山脈主峰,穿過雪山與谷地,量算了長江。“長江計劃”考察團隊將奔赴長江源頭,尋找純凈冰川上的生命之水。
長江中游?流轉
當大江從青藏高原曲折至四川盆地,灌溉了富饒的巴楚文明。這里的繁榮曾一度與對自然的剝奪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的關系是否有了改觀?長江流過的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河流是如何孕育了沿途的人與物?
自古以來,這片有著眾多人口繁衍生息的土地就對長江予取予求。
準確來說,這段路經的攀枝花、宜賓、瀘州、重慶仍然屬于長江的上游河段。但長江在香格里拉的獨特地貌中經歷了著名的蛇曲,從南向轉為東流。川江水段上西南大城市重慶正是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江湖交匯,人文深厚。
中游的河段從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古荊州是神話傳說中的國度,洞庭湖的遼闊水域與荊江曲折的河道,讓江水容易泛濫,菏澤的故事從古至今,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而今的武漢已是長江流域第二大區域中心城市,發達的工業澤國添加了不少煙火氣。
“長江計劃”考察團隊將在途經的城市里記錄長江的真實面貌,看看長江三峽的宏大,去洞庭探尋新的“江湖”關系。
長江下游?不息
江水持續奔流,在下游壯闊展開。長江沖積的平原是否仍當得起魚米之鄉的稱號?入海前段的江水是否寫滿了沿途滄桑?
平原風光在長江的下游河段舒展開來。河道在皖南、萬眾、寧鎮丘陵與北岸平原之間蜿蜒。右岸常有臨江的石磯,河床在石磯處變窄然后又展寬,如同藕節。
湖口之后為長江下游,南京和上海是長江出海前的兩大重城。長江三角洲富饒的沖積平原,第三大淡水湖的江南太湖,讓這段河道充滿了魚米之鄉的忙碌祥和。低山如孤島迤邐在這平原上,海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公里到幾十公里的潮間帶淺灘。這里的江水有著顯而易見的生長力,從高山遠處來,讓土地生長,入海而去。“長江計劃”將在這里駐足,梳理將來。
我們對母親河的丈量,將從腳下這寸質樸的土地開始,隨著行進的步伐徐徐展開,帶著好奇心的旅程,期待著收獲的前行。